主頁(http://www.130131.com):2024年中國應急行業市場前景預測研究報告(簡版) 應急產業涵蓋消防、安防、防災減災、信息安全、公共安全、緊急救援、應急通信等眾多領域。當前,隨著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行業技術供給能力持續增強,我國安全應急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涌現出一批優質企業和先進產品,在生產安全事故預防和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應急行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一、應急行業概況 應急產業是為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應急產業涵蓋了多個領域,按產品與服務類型分類,包括救援處置裝備與技術、監測預警診斷設備與技術、預防防護產品與技術以及應急教育培訓咨詢服務等。按產業形態分類,包括應急服務業、應急制造業、應急軟件業等。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應急行業發展政策 近年來,中國應急產業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支持。國家陸續出臺了《“十四五”應急物資保障規劃》《安全應急裝備重點領域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關于加快應急機器人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政策,鼓勵應急行業發展與創新,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具體政策如下: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應急行業發展現狀 1.安全應急行業市場規模 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場需求的增加,中國安全應急產業快速發展。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應急產業需求預測及發展趨勢前瞻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安全應急行業總產值達到1.94萬億元,較2021年增長12.79%,2023年行業總產值約2.19萬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安全應急產業總產值將增至2.48萬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安全應急裝備市場規模 我國已培育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國產安全應急裝備,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下,形成了安全應急無人機、機器人等高端化、智能化裝備,在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保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應急產業需求預測及發展趨勢前瞻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安全應急裝備市場規模達到約8721億元,其中重點領域產業規模已超7000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安全應急裝備市場規模將超萬億元,達到10732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安全應急裝備細分市場占比 從市場結構來看,我國安全應急裝備產品可分為四大類,分別是應急服務產品、應急救援產品、監測預警產品和安全防護產品。其中,應急服務產品的數量占比最高,達56%;其次是應急救援產品,數量占比為24%;監測預警產品占比為18%;安全防護產品占比2%。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安全應急裝備企業數量 企查查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安全應急裝備行業存續、在業的企業數量共計7.52萬家。從歷年企業注冊情況來看,2023年注冊量最多達到2.03萬家。從行業重點企業來看,《安全應急裝備重點領域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力爭到2025年,安全應急裝備行業形成10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安全應急裝備龍頭企業、50家以上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重點骨干企業。
數據來源:企查查、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5.安全應急示范基地區域分布 近年來,我國積極培育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含創建單位),推進安全應急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提高安全應急裝備的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從區域分布來看,長三角地區的基地數量最多,共7家,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等,約占全國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含創建單位)的1/3以上。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應急行業重點企業 1.華鐵應急 浙江華鐵應急設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為國內設備租賃龍頭企業。公司主營業務為提供建筑支護設備、建筑維修維護設備及工程機械等運維設備服務,主要產品包括建筑支護設備、高空作業平臺及地下維修維護設備等,廣泛應用于地鐵等軌道交通施工的支撐和保護、城市改造項目、建筑內外裝修維護、城市道路建設及維護、綠化園林維護、設備安裝及檢修、物流倉儲及影視場景搭建等。 2023年,華鐵應急實現營業收入44.44億元,同比增長35.5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01億元,同比增長25.19%。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中船應急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應急預警與救援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創建于1967年,總部位于武漢市,擁有武漢研發、北京營銷、赤壁制造三大基地。中船應急專注應急裝備事業,積極向應急預警、應急救援、應急保障、應急服務四大板塊拓展,產品平災結合,主導產品應急交通工程裝備覆蓋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四大交通領域,為軍隊遂行作戰、政府保通救災、企業工程施工提供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 2023年,中船應急實現營業總收入6.03億元,同比下降63.63%;歸母凈利潤虧損2.17億元,上年同期虧損530.86萬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分產品來看,2023年中船應急主營業務中,應急交通工程裝備收入3.21億元,同比下降64.38%,占營業收入的53.15%;核應急設施收入1.01億元,同比下降34.95%,占營業收入的16.82%。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徐工機械 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規模宏大、產品品種與系列齊全、極具競爭力、影響力和國家戰略地位的千億級企業,主要從事土方機械、起重機械、樁工機械、混凝土機械、路面機械、高空作業機械、礦業機械、環衛機械、農業機械、應急救援裝備和其他工程機械及備件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工作。 2023年,徐工機械實現營業總收入928.48億元,同比下降1.03%;歸母凈利潤53.26億元,同比增長23.51%。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海能達 海能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專用通信及解決方案提供商。在應急通信領域,海能達推出了包括窄帶自組網、寬帶自組網、手提應急指揮箱、應急指揮業務平臺等產品在內的現場應急解決方案,以快速部署、融合聯動指揮為核心特性,已為多個省級單位建設、交付了應急指揮平臺和現場應急解決方案,并多次在省部級應急演練中展現專業能力,成為消防救援、林業防火、電力巡檢、自然災害救援等場景中音視頻指揮調度保障的重要手段。 2023年,海能達實現營業總收入56.53億元,同比持平;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3.88億元,上年同期凈利潤為4.07億元,由盈轉虧。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5.辰安科技 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2005年由清華大學創立并控股的高科技企業,是清華大學在公共安全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單位。公司于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經校企改革后,現由中國電信控股。公司專注于公共安全領域,致力于成為全球公共安全科技的引領者,公共安全治理的最佳合作伙伴。為應急管理、智慧安全城市等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向國內外用戶提供城市安全、應急管理、消費者業務、裝備與消防、安全文教、海外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成熟應用與產品。 2023年,辰安科技營業收入為22.57億元,同比減少5.9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964.17萬元,同比增長1056.55%。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應急行業發展前景 1.災害事故多發頻發對安全應急產業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來自然災害和安全生產形勢愈加嚴峻,2021年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2022年四川瀘定6.8級地震、2023年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露天煤礦坍塌事故、北京及河北特大暴雨災害等災害事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對專用安全應急裝備的需求隨之增長,也對發展先進適用的安全應急裝備、提升高危行業本質安全水平和增強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政府采購和投資需求 政府在防范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方面的基礎能力投入與設備設施采購是促進裝備快速發展的重要牽動力。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23年安全應急相關裝備產品招標項目數量超過4萬項,涉及金額超2000億元。其中,中國政府采購網記錄的國家和省級消防救援部門528項消防救援裝備采購信息分析顯示,中標累計金額超45億元。未來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持續推進,安全應急裝備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將迎來更大的市場空間。 3.個人和家庭需求 伴隨著人民消費對安全綠色的持續升級,全社會安全應急文化正在快速形成,個人和家用安全應急市場空間巨大,將成為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我國目前有2.6億戶城市家庭,配備煙霧報警器不足10%。若覆蓋率能達到30%,市場空間將超過300億元。我國家庭安全應急產品配備率不到5%,按照我國目前4.9億戶家庭測算,2023年我國家用應急產品市場規模約130億。未來政府推廣家庭應急產品的力度逐步增強,我國家庭安全應急產品有望提升至西方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潛在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
(中國集群通信網 | 責任編輯:李俊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