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http://www.130131.com):用戶端完整產業鏈已形成 北斗導航應用加速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靖恒 近日,南方電網發布了《南方電網公司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十四五”應用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內容顯示,南方電網公司正在建設集北斗位置服務、短報文通信管理和時頻監測等基礎模塊于一體的運營服務平臺。按照計劃,平臺將于今年6月底上線運行,屆時可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五省區提供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 南方電網在《規劃》中表示,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可達到米級、亞米級、厘米級和毫米級,將在電網無人機自主巡檢和地質災害監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截止2020年底,南方電網公司已經全面完成覆蓋供電區域的607座基站建設,正在開展北斗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聯合實驗室建設。 上市公司中海達(300177.SZ)在2020年成功中標了南方電網的10KV接地方式改造和北斗基準站建設框架招標項目。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咨詢了中海達,對方向記者表示,公司一直從事北斗衛星導航相關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目前主要業務涵蓋了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和北斗高精度智能,可應用于國土測繪、應急救災、農林水草、水利電力等多個領域。 中海達在前段時間發布的2020年年報中表示,2020年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意味著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北斗體系完善中 東北證券分析師孫樹明在前段時間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介紹,2020年,北斗三號系統提前半年完成30顆衛星發射組網,目前已經全面建成。30顆衛星中,有3顆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衛星和24顆中圓地球軌道(MEO)衛星。 北斗三號系統繼承了有源定位和無源定位兩種技術體制,通過“星間鏈路”(衛星與衛星之間的通信)解決了全球組網需要全球布站的問題。 孫樹明表示,北斗三號在北斗二號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性能和擴展功能,為全球用戶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和國際搜救等服務;同時在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和區域短報文通信服務。在2035年前,以北斗系統為核心,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會更加完善。 北斗三號系統通過30顆衛星組成的衛星導航體系,實現了全球覆蓋,而且大步提升了非亞太地區服務能力。目前,北斗全球平均衛星可見數達到15.11個,全球實測定位精度均值為2.34米。 孫樹明進一步介紹,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目前已基本取代了地基無線電導航、傳統大地測量和天文測量導航定位技術,并推動了大地測量與導航定位領域的全新發展。 目前世界上僅有4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包括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中,GPS和GLONASS較早實現全球導航服務。 孫樹明認為,對比四個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系統與GPS系統性能相當,但額外具有短報文系統;GLONASS系統性能稍優于北斗系統和GPS系統,但其衛星傾角大,在低緯度地區性能較差;Galileo系統的觀測量質量較好,但星載鐘穩定性稍差,導致系統可靠性較差。 北斗三號系統可以提供豐富的星基服務:衛星無線電導航服務(RNSS)、國際搜救服務(SAR)、精密單點定位服務(PPP)、星基增強服務(SBAS)和短報文通信服務(SMS)。其中精密單點定位服務僅有北斗系統和伽利略系統內嵌;短報文通信服務是北斗系統的特有服務;星基增強服務僅有北斗系統一體化提供,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星基增強系統都是獨立建設的。 應用端發展加快 隨著北斗系統的建設,中下游的應用也在不斷豐富。根據《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3450億元,同比增速為14.39%,其中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產業核心產值為1166億元,在總產值中占比為33.8%,北斗對產業核心產值的貢獻率超過80%。下游的運營服務產值占比已由2016年的31%提升至2019年的44.23%,未來該比例有望繼續提升。2020年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預計超過4000億元。 孫樹明也表示,北斗導航用戶端目前已經形成了完整產業鏈。上游廠商提供基礎數據、基礎數據處理軟件以及芯片、模塊、板卡、天線等基礎器件,為完整終端制造提供所需條件。中游廠商負責終端設備的制造和軟件、硬件與通信技術集成解決方案的提供。下游廠商負責衛星導航業務的服務運營,根據應用方向可以分為行業、特殊和大眾市場。 早在北斗三號系統建設過程中,多家企業就預先開發了北斗三號芯片。2020年9月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司發布的北斗三號民用基礎產品推薦名錄(1.0版)中,公布了5款RNSS射頻基帶一體化芯片、2款雙頻多系統高精度射頻基帶一體化芯片、6款多模多頻寬帶射頻芯片(全球信號)。 去年年底,北斗星通(002151.SZ)旗下企業和芯星通正式發布了最新一代全系統全頻厘米級高精度GNSS芯片——和芯星云NebulasIV。孫樹明表示,這一芯片在厘米級高精度定位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在工藝迭代演進到22nm的同時,首次在單顆芯片上實現了基帶+射頻+高精度算法一體化,可實現實時厘米級和處理后毫米級精度,信號覆蓋全系統全頻點,可滿足車規級要求。芯片尺寸及功耗僅為上一代高精度芯片的1/4及1/5,在滿足大眾應用需求的同時更滿足智能駕駛、無人機等高端應用需求。 根據孫樹明的分析,衛星導航系統能夠以位置信息、速度信息和時間信息為基礎實現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能力,因此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授時、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其中位置信息應用較為廣泛,位置及速度信息融合應用是未來的重要發展空間,時間信息在電力、通信、金融等行業具有特殊需求。 在高精度衛星定位中具有代表性的另一家企業是華測導航(300627.SZ)。根據華測導航在前段時間公布的2020年年報,自2003年成立以來,公司一直從事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GNSS)應用相關的技術及其產品的開發、制造、集成和應用產業化。 目前,華測導航以GNSS高精度算法核心技術為技術基礎,已經研發出高精度GNSS基帶芯片、高精度GNSS板卡、模組、天線等基礎器件。產品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測繪與地理信息及導航控制與無人駕駛兩大應用領域。 北斗系統的另一項重要應用是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警。根據上述《規劃》,2022年,南方電網公司將實現500千伏及以上線路自主巡檢全覆蓋;2025年,南方電網公司將建成北斗高精度地質災害監測站不少于300個,為南方電網供電區域內的輸電線路提供精準實時的地質災害監測和預警服務,“目前,南方電網公司已在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區試點開展地質災害監測應用,通過實時監測地質變化和桿塔狀態,提升了安全管理和災害預警能力。” 另一家產業鏈相關上市公司華測導航(300627.SZ)也在年報中表示,基于物聯網和北斗高精度定位的核心技術,公司位移監測業務已經開發出了針對不同行業應用的位移監測系統解決方案,可全天候、全天時獲取被監測對象的三維形變、裂縫、降雨量等感知數據。該技術可以應用于地質災害、礦山安全、交通高邊坡監測、水利水電監測、應急監測和建筑形變監測等。 形變監測可用于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工作。2020年以來,在自然資源部推動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相關招標項目直接推動北斗地災監測設備的需求增長。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截止今年三月初,自2021年2.2萬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啟動以來,全國各地已累計完成踏勘選點24752處,完成方案設計24530處。 (中國集群通信網 | 責任編輯:李俊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