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http://www.130131.com):從HF到UHF:全面解析業余無線電頻段 011. 業余無線電頻段概覽 業余無線電活動涉及的頻段范圍極為廣泛,覆蓋了從低頻到高頻的多個不連續波段。然而,在實際應用中,人們主要關注的是HF、VHF和UHF這三大頻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微波頻段由于其極高的頻率,非常適合用于業余衛星通信以及微波通信實驗。每個業余頻段都有其獨特的電波傳播特性,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常用的業余無線電頻段。 1.1 ▲ 160m波段作為中波MF波段的一部分,160m波段是業余無線電可使用的最低頻段。該波段是業余無線電通信先驅們的卓越成就的見證者。在白天,160m波段主要依賴地面波進行近距離通信,其地波傳播的最大距離可達250km。然而,到了晚上,電離層D層的反射使得遠距離通信成為可能,尤其在日出日落交界時,通信效果最佳。冬季傍晚和黎明時分,更是利用這一頻段進行遠距離通信的黃金時段。由于頻率較低,通信時需要配備大型天線,同時考慮到電離層的衰減,較大的發射功率也是必不可少的。
1.2 ▲ 80m波段作為短波HF波段中頻率最低的業余頻段,80m波段特別適合初學者以經濟實惠的方式自制收發信設備。其傳播特性與160m波段相似,主要依賴電離層F層和E層的混合傳播。在夏季和白天,由于D層和E層的電子密度較高,該頻段以下的電波會被吸收,無法通過電離層反射,因此白天通信距離僅限于一兩百米。然而,在冬季的傍晚和黎明時分,80m波段的遠距離通信效果卻優于160m波段,通聯到遠距離電臺的機會也更大。盡管這個波段的天線尺寸相比160m波段有所縮小,但仍然較為龐大。此外,與160m波段相似,80m波段在夏季也會受到附近雷電干擾以及非業余電臺的干擾。
1.3 ▲ 60m波段60m波段是業余無線電中的新晉HF波段,獨具特色,是目前唯一采用頻點化通信的波段。在此波段內,通信僅限于5個特定的頻點:5330.5KHz、5346.5KHz、5366.5KHz、5371.5KHz以及5340.5KHz。該波段的通信模式被固定為USB(上邊帶)語音模式,且最大輸出功率限制為15W。盡管與80m波段頗為相似,但60m波段的環境相對寧靜,僅由少數國家使用部分頻率,這并不會妨礙在日落之后進行遠距離通信。值得注意的是,我國60米業余波段的頻率范圍,根據2018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頻率劃分規定》,被明確規定為5351.5-5366.5kHz。
1.4 ▲ 40m波段40m波段是業余無線電中的另一個重要頻段,其頻率范圍在7.0至7.1MHz之間。這一頻段在業余電臺通信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太陽黑子活動相對平靜的年份,該頻段在白天時段非常適合省內或鄰近省份的業余電臺進行通信。然而,當太陽黑子活動進入高峰期時,通信范圍可能僅限于本地。不過,在傍晚或黎明時分,利用這一頻段可以實現遠距離通信,與世界各地的電臺取得聯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這個頻段的操作范圍相對較窄,眾多電臺在有限的空間內互相交織,有時會產生較為嚴重的雜音干擾。
1.5 ▲ 20m波段20m波段被譽為業余無線電中的“黃金”頻段,因其出色的遠距離通信能力而備受全球業余愛好者青睞。許多國家規定,只有高級執照的電臺才被允許在這個頻段內工作。該頻段主要依賴電離層F層進行全球通信,其傳播穩定性高,受太陽活動和季節變化的影響較小,電離層開通時間也相對較長。在眾多國際比賽和無線電遠征活動中,20m波段都是首選的操作頻段。同時,使用該頻段的電臺大多以遠距離通信為目標,因此這個波段也是搜尋珍稀電臺的最佳選擇。然而,隨著“越距現象”的出現,即某些地波無法觸及、天波單跳又過遠的電波所形成的“寂靜區”,省內或鄰近省的電臺聯絡有時會受到影響。
1.6 ▲ 15m波段15m波段是業余無線電通信的專屬頻段,尤其適合短波初學者。全球眾多新手電臺都聚集于此。該頻段主要依賴電離層F2層進行反射,因此太陽活動、晝夜更替和四季變換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在太陽黑子活動旺盛時期,該波段成為遠距離通信的優選;然而,在太陽活動較低的年份,遠距離通信則面臨挑戰。得益于較小的背景雜音和天線尺寸,即使使用小功率設備,也能實現遠距離通信。值得注意的是,該頻段的“越距現象”尤為顯著,尤其在隆冬和盛夏時節,收聽本省或國內電臺可能會變得困難重重。 1.7 ▲ 10m波段10m波段是短波HF頻段中頻率最高的一個,非常適合低功率遠距離通信。其傳播特性融合了HF與VHF的優點,特別受到太陽活動的影響,并展現出突發E層傳播現象。在傳播暢通時,電離層衰減較小,頻率雜音也相對較低,使得天線增益容易達到較高水平。然而,由于頻率偏高,晚上電離層密度減小后無法進行有效反射,因此該頻段的遠距離通信主要局限于白天。 1.8 ▲ 6m波段6m波段,被譽為“魔術波段”,屬于甚高頻VHF的范疇。其傳播特性兼具HF與VHF的優點,尤其在太陽活動旺盛時,電離層會展現出突發E層傳播現象。借助這一異常傳播途徑,電波能以小功率實現全球遠距離通信,為無線電愛好者提供了一個獵奇的平臺。在該波段的前端,全球各地的業余無線電愛好者設立了信標臺,它們24小時不間斷地發射信標信號。通過接收這些信號,我們不僅能實時了解波段的開通狀況,還能探索突發E層的神奇傳播規律。 1.9 ▲ 2m波段2m波段,作為典型的VHF頻段,是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們熱衷的本地通信頻段。其信號在電離層上幾乎不產生反射,主要依靠直射波和視距傳播。盡管傳輸過程中遇到高樓或山體等障礙物會產生反射波,但通常僅適用于近距離通信。不過,各國在該波段設立的中繼臺,為遠距離通信提供了可能。與6m波段相似,這里也曾創造出近7000km的遠距離通信紀錄。值得一提的是,2m波段的對流層傳播對氣候變化反應敏感,因此利用突發E層進行通信的可能性也相對較高。 1.10 ▲ 70cm波段70cm波段,隸屬于特高頻UHF范疇,其直射波傳播特性相較于2m波段更為顯著,同時反射和折射現象也更為突出。然而,由于空氣衰減的影響,該波段并不適宜遠距離通信。盡管如此,其寬闊的頻帶使得使用FM調制方式的電臺數量眾多,從而為手持電臺或車載電臺等移動通信設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值得注意的是,業余衛星通信的上行頻率常選用這一波段。 1.11 ▲ 23cm波段該頻段屬于微波頻段,其傳播方式主要以直射波為主。業余通信愛好者們熱衷于利用這一頻段進行流星余跡反射和對流層散射等超距離通信實驗。此外,業余通信衛星也常工作在這一頻段內。 022. 衛星業余頻段劃分 業余衛星通信涉及地球站與衛星之間的信號傳輸,這些信號必須穿越大氣層。為了確保信號能夠穿透電離層,避免被其反射回來,選擇的信號頻率不能太低。業余衛星通信需要特定的發射機和收信機,且頻率越高,收發信機的制作難度也會相應增加,但通信質量也會隨之提升。目前,主流的業余衛星通信頻率主要集中在144MHz和430MHz兩個頻段,同時也有1.2G以上的高頻段應用,但這些對設備的要求極高,難以普及。 附表:2018年2月7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頻率劃分規定》中關于業余業務和衛星業余業務的頻段劃分情況?梢钥吹,內地、澳門地區與國際電聯Ⅲ區的劃分保持一致,而香港地區的劃分則與國際電聯Ⅲ區存在顯著差異,特別是在134GHz以上的頻段,香港地區并未明確劃分業余業務。 (中國集群通信網 | 責任編輯:李俊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