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http://www.130131.com):致命短板:透視俄烏沖突中俄軍通信的劣勢所在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俄軍由于通信裝備性能的不完善,通信體系配置的不合理以及烏克蘭軍隊電子干擾攻勢強勁等原因,不僅讓俄軍自身在俄烏沖突上陷入被動,而且進一步暴露出了俄軍指揮與控制系統中的劣勢所在。 一、通信裝備落后 復雜戰場問題頻發 簡氏防務分析公司俄羅斯軍事力量研究專家科斯塔斯・迪戈斯認為,俄軍的通信裝備依靠移動網絡工作,而烏克蘭戰場上的移動通信基站大部分都直接暴露在猛烈的炮火中,俄軍難以通過協調移動通信基站保證無線電臺在不斷變換的信道上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其使用保密通信設備的能力因此受到限制和削弱。俄軍的一名中尉宣稱,他的作戰小隊在六天作戰行動中,自身攜帶的通信設備在復雜的電磁環境以及干擾下,根本無法與指揮部進行溝通對話,甚至無法傳達任何信息。 另外,軍費的嚴重短缺也是俄軍通信裝備性能受到嚴重制約的原因之一。俄軍目前只有少量部隊裝備了R-187等先進通信裝備,其他部隊則使用R-168(Akveduk)等相對老舊的無線電臺甚至使用智能手機進行通信。雖然R-168等裝備也具備加密功能,但它們使用的技術比較低下,容易受到對手的干擾和追蹤。因此,軍費不足導致俄軍在通信對抗中面臨難題:即使先頭部隊配備了先進通信裝備,若其呼叫只裝備老式通信裝備的后續部隊提供支援,為了保證他們之間的順暢聯接,先頭部隊仍然只能使用保密程度較低的高頻信道,使得先進通信裝備并未達到其戰略目的。
圖1 俄軍裝備的R-186 AZART-P1 二、通信體系脆弱 技術缺陷亟待解決 “AZART”是俄軍在俄烏沖突中裝備的新一代加密數字通訊系統。該設備的單兵手持型號在27-520MHz頻段工作,能提供256kbps的數據傳輸速度,通訊距離4千米;車載型號在高頻段最大通訊距離為20千米,并可提供32,768kbp的數據傳輸速度,可以說是俄軍基層單位最先進的軍用通訊器材。“AZART”的一個最為關鍵的特征就是將跳頻速度提高到了每秒20000次的夸張程度,為此需要提供成本極高的硬件和軟件解決方案以應對新舊設備的兼容等問題,這就給俄軍的戰術通信帶來很大的災難。 首先,在部署新一代通信系統“AZART”的精美演示計劃中,戰車、無人機、單兵彼此交替鏈接,構成看似堅固的通信網。但是在實際中,大量計劃中關鍵節點由于種種原因并不存在,例如指揮和參謀車輛上沒有設置跳頻無線電臺、用于100km以上數據傳輸的無人機由于技術原因無法實現、通信系統也沒有集成到坦克的無線電臺中等。這就導致通信網分崩離析,甚至只能實現單兵之間短距離的通信,連單兵與裝甲車輛的通信都無法保障,戰場效果大打折。
圖2 俄軍“AZART”通信系統演示計劃中實際存在的鏈路 其次,“AZART”的便攜設備對固定中繼器的依賴性極高,俄軍曾嘗試將電臺的功率增大,但是沒有中繼器根本無濟于事。為了保障通信,許多便攜式無線電臺作為固定中繼器放置在總部和俄羅斯軍隊的陣地之間,彼此距離不超過4公里,而且只能延伸到中高級指揮部,其余的基層部隊均難以配置。這樣低效笨重的蜂窩拓撲通信網,不僅造成底層部隊的指揮混亂,而且一旦大部隊開進或者撤退,指揮官首先就要考慮這些成本高達25萬盧布的設備去留問題,這無疑給指揮官帶來增添了極大的壓力。實際上,這是2022年秋季“哈爾科夫-伊久姆災難”的關鍵原因之一,俄軍幾乎完全失去了對部隊的指揮和控制,盡管沒有造成大規模的人員傷亡,但是造成成本極高的裝備損失。 最后,為了解決基層部隊的通信問題,俄軍甚至動用了“志愿者”來實現通信數字化。雖然在俄軍基層部隊通信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志愿者組織(例如OBPS和KCPN-援助新俄羅斯協調中心)確實為創建相對現代的通信系統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是志愿者組織大部分提供的都是民用無線電臺,在通信的保密性要求上難以保持很高的標準,并且俄軍在使用非保密通訊設備時又沒有避免敏感話題的意識,這就導致俄軍通信體系脆弱不堪,頻遭入侵。 三、電子干擾激烈 西方援助加劇劣勢 面對實力強悍的俄軍電子戰部隊,烏軍之所以能夠保持強勁的進攻攻勢,關鍵在于西方國家的大力援助。斯塔斯・迪戈斯說,有證據表明美國和北約其他成員國向烏克蘭軍隊提供了電子戰裝備以及衛星通信系統,使得烏軍不僅具備了對俄軍通信體系進行干擾的能力,同時還可以為失去其他通信手段的烏軍提供最基本的通信服務。烏軍通過對俄軍通信節點的破壞,可以迫使俄軍使用保密能力較差的通信裝備,竊聽其情報內容,或對俄軍位置進行定位。
圖3 美國援助烏克蘭的“AN/MLQ-34 TACJAM”型電子戰系統 當然,俄軍也已經清楚認識到現在電子戰關鍵因素是設施的抗干擾能力,迫切需要進行相關測試和研究工作(首先是用高質量的無線電技術手段測試所有可用的通信設施以及與之相關的通信網絡),其對抗干擾性的要求應該要高于西方對無線電裝備的要求。很顯然,由于西方國家上電子戰的明顯優勢以及其對烏軍的大力援助,俄軍對設施要求的標準不應該由烏克蘭過去使用的干擾手段來決定,而應該由美國和北約相關國家的電子戰能力來決定。作者:馬丁一、王浩 (中國集群通信網 | 責任編輯:李俊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