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http://www.130131.com):智慧城市建設任重而道遠 應用遠未深入人心 ![]() 近來,智慧城市是一個熱得發(fā)燙的話題,頒獎、成立產業(yè)聯(lián)盟、發(fā)布指標體系,可謂隆重而熱烈。然而,同樣在北京,媒體報道西單4臺交通信息亭只存在40多天就“不知去向”。日壇路公交站的信息亭已暫停服務,公布的熱線電話也處于關機狀態(tài)。 據(jù)北京市交通委官網稱,“智慧北京交通信息亭”可以附著公交路線靜態(tài)站牌,供乘客查詢公交、地鐵換乘等信息,還可以通過北京公交集團的車輛定位系統(tǒng)動態(tài)預報公交車輛到站的距離和時間。按理說,這是一款對老百姓很實用的城市信息化終端,可為什么不受人待見呢。媒體調查稱,很多類似戶外信息設備不同程度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時、損壞無人維修、缺乏專業(yè)運營隊伍支撐服務等問題。 當城市管理者、信息化從業(yè)者大談智慧城市建設的時候,人們不應把焦點只對準政府、網絡和設備,還應更多地關注智慧城市的服務者和參與者即市民的需求和使用習慣。很多專家都談到智慧城市就是要將各類城市的各類設備、物件、場所連接起來,把很多新鮮的材料、傳感設備嵌入到城市基礎設施當中,賦予這些設施智慧,而用戶如何通過簡便的手段接入各類智慧網絡與設備獲得更豐富的應用卻沒有引起關注。從廣義的角度看,市民對城市信息化應用升級換代的需求是無止境的,但不可忽視的是,智慧城市應用的推廣也有一個用戶體驗的問題。 工信部相關領導曾表示,“智慧城市的概念核心在于對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管理、城市生活的智能化信息化,應該具備的兩大要素是網絡和應用。兩大要素基本可以作為評估一個城市是否‘智慧’的指標。”按北京市交通委的計劃,到2015年市區(qū)內所有公交站臺都將安裝這種交通信息亭。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這些終端操作繁瑣、信息不能及時更新,那么很可能是一種新的樣板工程,不能得到市民的認可和參與。 當下,各界人士都很關注我國在建智慧城市154個、預計投資規(guī)模超萬億之類的激動人心的數(shù)據(jù),而一位老年市民提出的尖銳疑問卻始終縈繞在筆者腦海。他說:“專家提出了監(jiān)控城市的概念,那么,誰又來保護我們的隱私權呢?”智慧城市建設必然帶來大量傳感器、高科技監(jiān)控設備等,市民在關心各類應用的方便快捷、易用好用之時,更加關注基本隱私權、免于垃圾信息騷擾等權利的保障問題,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設中不應被忽視的。 如果出行之前就能知道近幾天的天氣情況;如果乘坐公共汽車時能提前知道大概的等待時間,開車時能了解城市實時路況;如果汽車在路上出了狀況,能有專業(yè)修車機構及時趕到;如果停車前就知道車位和收費情況;如果覺得身體不舒服,在家里就能接受醫(yī)生的專業(yè)治療;如果出門旅游時,能提前安排好吃住行;如果辦理銀行業(yè)務時不再長時間排隊;如果不再辛辛苦苦跑到人才市場,通過手機上網就能輕松獲取求職信息……那么市民自然會發(fā)自內心地擁護智慧城市建設。 (中國集群通信網 | 責任編輯:陳曉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