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http://www.130131.com):大運會從北京到深圳 十年光陰的“頭腦風暴” 從懵懂到上癮 身為80后的王磊是深圳大運會媒體運行中心媒體服務部的主任助理,10年前在北京交通大學讀大二的王磊就作為志愿者參與了北京大運會。“那時候?qū)τ诖筮\會這樣的大型賽事基本上沒有概念,迷迷糊糊地就參與了。”王磊笑言。 但是,在中國體育經(jīng)過了10年的發(fā)展,尤其是北京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這樣的國際賽事之后,王磊的意識已經(jīng)完全不再像北京大運會時那樣懵懂了,F(xiàn)在對于參與大運會,王磊說自己很上癮。 去年服務完廣州亞運會之后,他一度想找份安穩(wěn)的工作,但做了一段時間還是選擇回到大運會的媒體服務團隊,從2月份開始就一直駐扎在深圳。“開幕式之前我曾經(jīng)連續(xù)50個小時沒有合過眼。但是我樂在其中,我喜歡為這樣的大賽服務,充滿挑戰(zhàn)的過程讓我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從職業(yè)到業(yè)余 中國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專職副主席、深圳大運會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薛彥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參加本屆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是目前還在國內(nèi)各大高校中讀書的大學生。比如男足是清一色的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隊員,其中還不乏碩士和博士。 但是10年之前的北京大運會情況卻不是這樣,當年的大運會上,姚明、劉翔,郭晶晶等眾多國家隊的一線運動員悉數(shù)在列。 “從職業(yè)運動員到業(yè)余運動員的轉(zhuǎn)變,反映了大運會在我們的意識中,正在逐漸回歸到大學生本身這個群體,”薛彥青說,“所以,這次我們沒有給運動員制定硬性的獎牌指標,除了發(fā)揮出自己的水平之外,更多的是要在比賽中交朋友,交流溝通,開闊眼界,讓大運會真正成為展示自我的舞臺。” 如今中國觀眾們也知道,大運會不是以金牌為最終目標,所以他們在看比賽時,無論中國隊員拿不拿牌,都會給報以熱烈掌聲。對于所有人來說,大運會就是一場青春的派對。 (中國集群通信網(wǎng) | 責任編輯:陳曉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