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http://www.130131.com):美國對華四大技偵手段:無線電、海、天、空,更是建了120根高約7
技偵手段就是技術偵查手段。技術偵查手段是指在偵辦各類犯罪案件中,為獲取有關犯罪案件的各種情報、信息、資料等,由專業(yè)人員通過專門程序所依法秘密采用的專有技術、方法、手段和措施。此外,技偵手段也可以理解為技術偵察手段,就是軍事技術偵察手段。 作用功能 運用技偵手段發(fā)現和揭露犯罪,是世界各國偵查機關同犯罪作斗爭的普遍做法,尤其是對付危害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走私、制毒販毒、貪污賄賂犯罪以及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或者恐怖組織等犯罪,技偵手段同一般偵查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為偵查機關克敵制勝的法寶。 主要分類 據有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后,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對華偵察的性質和方式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公開的、挑釁性的人力情報(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間諜)活動減少,秘密的技術情報搜集活動增加。這—變化除由于受到中美關系這一外在背景制約外,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因于美國廣泛應用了各種高科技偵察裝備,在不引起中國警覺的情況下,就可實現既定的偵察目的。目前,美國對華軍事偵察可分為海、天、空、無線電偵察四大手段,呈互為補充之勢。 海上偵察 
技偵手段 行動詭秘的海上偵察。美太總部海軍司令部擁有20多艘用于執(zhí)行特種任務的海上“間諜”船。這些船只性能先進,任務分工明確,能夠查明對方電子設備的技術參數和戰(zhàn)術性能,獲取對方的無線電通信、導彈發(fā)射和飛機起飛、艦艇出港等重要的軍事情報。因而,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海上情報吸塵器”。像隸屬于第7艦隊的“鮑迪奇”海洋探測船、“觀察島”號和“無敵”號彈道導彈測試船,及美國海軍“無暇”號、“勝利”號等海洋監(jiān)視船,都曾多次在黃海、南海、臺灣海峽水域對中同實施情報偵測和搜集。 此外,美軍在冷戰(zhàn)時期構建的“亞太反潛鏈”也可供使用。這條“反潛鏈”主要由海底固定聲吶系統(tǒng)組成,沿白令海峽外的阿留申群島南下千島群島,經日本群島延伸到琉球群島末端。該鏈原本設計為應對蘇聯的潛艇威脅,但卻沒有隨冷戰(zhàn)的結束而瓦解,特別是千島群島至琉球群島沿線的力量反而得到增強,目的就是要監(jiān)視中國軍艦、潛艇的活動。 航空偵察 應用廣泛的航空偵察。航空偵察是美國對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偵察方式。目前美太總部空軍司令部在西太地區(qū)擁有6種類型的偵察機,分別歸駐日美空軍的第5航空隊和駐韓美空軍的第7航空隊指揮。 從偵察力量的部署和具體位置來看,駐韓美軍烏山空軍基地、駐日美軍嘉手納和三澤空軍基地將是對華實施情報偵察的三大支柱。其中,烏山空軍基地距離中國黃海最近,駐有U—2高空戰(zhàn)略偵察機;三澤空軍基地距離弗拉迪沃斯托克最近,駐有RC—135大型偵察機以及美三軍情報部門的1000多名情報人員;嘉手納基地的空中偵察力量則是美在亞太地區(qū)駐軍中最強大的,擁有EP-3“獵戶座”電子偵察機、E—8C監(jiān)視與指揮機、P3—C巡邏機、WC—135W特種偵察機等多種機型,2001年4月與我軍機相撞的EP—3偵察機就是從該基地起飛的。 空間偵察 覆蓋面大的空間偵察。在美軍現有的各種偵察手段中,間諜衛(wèi)星由于滯空時間長、監(jiān)視范圍廣、不受各國疆域限制等優(yōu)點成為首屈一指的“王牌”。負責空間偵察的美國家偵察局已經擁有包括照相偵察、電子偵察、導彈預警和海洋監(jiān)視4類專業(yè)偵察衛(wèi)星和其他一些能夠輔助偵察的全球定位衛(wèi)星、氣象觀測衛(wèi)星和測地衛(wèi)星等。目前,美國至少有50余顆各類衛(wèi)星在空中擔負直接或間接的偵察任務。據悉,在通常情況下,平均每6個小時就有1顆美國偵察衛(wèi)星從中國大陸及沿海上空飛越,可以實時為美國軍政領導人提供相關的動態(tài)情報。此外,隨著商業(yè)衛(wèi)星技術的發(fā)展,美軍還采用大量采購商業(yè)衛(wèi)星圖片的方式來強化對華偵察力量!暗厍蛑邸薄ⅰ皵底值厍颉钡裙舅峁┬l(wèi)星圖片的分辨率已經達到了0.5米,比一般國家偵察衛(wèi)星的分辨率還要高,他們已經成為美國防部下屬的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的重要合作伙伴和資助對象。據美《發(fā)現》雜志透露,這些商業(yè)衛(wèi)星尤其關注中國的導彈和導彈陣地、艦艇和軍港、潛艇與潛艇洞庫等軍事目標。一旦有所發(fā)現,在通報美情報機構的同時,也通過媒體或民間研究機構向外散發(fā),以便引起轟動。 無孔不入的無線電偵察。無線電技術偵察又稱為信號偵察,被稱為除陸、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維偵察空間”。如果說間諜衛(wèi)星是美國偵察中國的“眼睛”,那么美國家安全局和三軍情報部門在中國周邊地區(qū)設立的各種電子偵察基地,就是刺探中國情報的“耳朵”。目前,美軍已在日本和韓國設立了十幾座監(jiān)聽站,對東亞地區(qū)的態(tài)勢展開嚴密的監(jiān)控。其中以位于日本北部的三澤基地和日本南部沖繩地區(qū)的楚邊通信所最為著名。三澤美軍基地現設有遠東最大的美軍電波收集雷達系統(tǒng),是美軍在亞洲最大的情報搜集基地,駐有美國各軍種情報部門的1000多名情報人員。楚邊通信所由隸屬于美國國防部的國家安全局指導,擁有被稱為“象欄”的雷達天線網。據悉,楚邊通信所大線陣地的最里面是一個半徑約66米、高約37米的圓形封閉式反射天線網,稍微向外一點環(huán)繞矗立著30根高度約19米、用于低頻通信的天線,再向外又是一個半徑約91米、高度約9米的圓形封閉式反射天線網和120根高約7米的高頻通信天線。這些雷達大線犬牙交錯,可以精確地確定東亞地區(qū)電波信號來源的具體方位。而在太平洋地區(qū),除楚邊外,美軍在關島、阿留中群島、夏威夷、加拿大的夏洛克島等地還架設有6部“象欄”天線。此外,美國還在韓國設立了數個偵聽站。近年來,美國還打著反恐的幌子,利用與蒙古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的機會,設立了直接針對中國的雷達測控和電子監(jiān)控站點。無線電技術偵察通常是通過設在全球各地的固定偵聽站和測向站來實現對無線電信號的偵聽和測向的,從其工作性質和工作方式可分為無線電偵聽、無線電偵收和無線電測向三大類。其中,無線電偵聽是指對敵方的無線電通話進行截聽;而無線電偵收的目標則是敵方的無線電電報、電傳、電視和傳真等圖像信號;無線電測向則是通過專用設備對敵方的無線電發(fā)射機進行定位,繼而掌握敵方重要目標的位置。無線電偵聽、偵收和測向三者的有機結合能夠實時有效地掌握敵軍情報,直接為作戰(zhàn)行動提供保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由于美軍無線電偵察部隊在中途島海戰(zhàn)之前便截獲并破譯了日本海軍的密碼電報,從而導致了日本艦隊的覆滅。不僅在戰(zhàn)時,無線電偵察監(jiān)聽系統(tǒng)在平時也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來不斷在西方各大媒體曝光的美國針對歐洲盟國建立的“梯隊”監(jiān)聽系統(tǒng)就是典型的例證。據透露,多達1400名的美國工程技術和情報分析人員通過“梯隊”系統(tǒng)截獲衛(wèi)星電話、電報和傳真獲取商業(yè)秘密。據歐盟的一項評估報告估計,美國通過無線電偵聽手段獲取的商業(yè)機密至少已使歐洲損失了200億美元之巨 。無線電技術偵察,包括無線電通信信號偵察和非通信信號偵察。無線電通信信號偵察,是使用無線電收信器材,截收敵方各種無線電通話、通報信號,通過對密碼、密話的破譯和通聯特點的研究,以及對電臺進行測向定位,直接獲取敵軍兵力、部署、調動、作戰(zhàn)企圖等情報;非通信信號偵察,主要是通過對敵雷達、導航、制導、遙控遙測、干擾等無線電信號的偵測、分析,查明其電子器材的類型、數量、用途、位置及戰(zhàn)術技術參數,進而判斷敵方部隊的部署及動向。無線電技術偵察,可根據情報搜集任務和敵無線電波輻射情況,由地面?zhèn)刹煺、電子偵察船、電子偵察飛機、電子偵察衛(wèi)星和投擲式自動化電子偵察設備等實施。無線電技術偵察具有以下特點:偵察距離遠,范圍廣;獲取情報比較及時、準確;組織實施隱蔽安全,不易被敵方發(fā)現;較少受地形、季節(jié)、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無論平時戰(zhàn)時都可不間斷地進行。但易受無線電波傳播條件的限制和敵實施無線電靜默、佯動、拍發(fā)假電報的欺騙以及施放干擾的影響。
(中國集群通信網 | 責任編輯:陸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