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http://www.130131.com):怎么截獲敵方電臺發(fā)出的電報,原理是什么? 首先二戰(zhàn)中各個國家利用電臺的情報通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塊是各型電臺組成的傳輸部分,另一塊則是由密碼機和密碼本組成的加密部分。在傳輸部分上,各個國家都大同小異,主要分為短波、中波、長波三種電臺。
其中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電臺。當時的電臺主要靠的是無線電波來傳播信號,其特點是幾乎完全沒有定向性,以及較慢的傳播速度。當時的電臺由于不具備定向性,基本就是類似于今天的城市廣播電臺,它的傳播和接收方式并非是點對點,而是面對面。這種方式造成的問題十分明顯,那就是誰都能接收到你發(fā)出的信號。
只要你把自家電臺的波段,調到與對方電臺相似的波段,你就能收到他們發(fā)出的信號。但是你能不能破譯就不一定了,因為敵人大多時候并不會使用明文來進行通訊,所謂明文,也就是按照標準的摩爾斯電碼進行發(fā)送。是經(jīng)過密碼機加密過的,這就涉及到最主要的加密部分。
而為了更好的理解二戰(zhàn)中的電臺能夠隨便接收到對面信號,我先來舉個例子。在大和號前往沖繩,進行所謂的玉碎特攻作戰(zhàn)時,是有一艘美軍潛艇發(fā)現(xiàn)了大和號的蹤跡的,可能是過于自信,美軍潛艇并沒有將電報進行加密,直接用明文的方式向司令部發(fā)送大和號動向,這一電報由于發(fā)送時與大和號距離不遠,也被大和號截獲到并且得知,隨即大和號認為隱藏航跡已經(jīng)毫無作用,便徑直開向了沖繩赴死,這也是戰(zhàn)爭中少數(shù)明文電報的例子。
還有個例子是,也是說的二戰(zhàn)時期的日本,眾所周知,1941年,美國珍珠港遭到日本的偷襲,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這一幕后的導演,是日本海軍名將——山本五十六,所以美國對其恨之入骨。1943年初,2艘日本潛艇在西太平洋觸礁,相繼沉沒。美國當然不會放棄這一絕佳機會,派出潛艇前去查看,果然在上面有重大發(fā)現(xiàn),獲得了大量絕密文件,其中就包括日本海軍新啟用的密碼本。隨后這個密碼本就送往美國情報部門,進行情報破譯。1943年北4月14日,美軍情報部門破譯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電文,關于山本五十六的詳細行程都在上面,甚至連飛機什么樣子和飛機的多少都有,美軍絕對不會放棄這個干掉山本的絕佳機會,18日,美軍派出16架P-38“閃電”戰(zhàn)斗機,一舉打掉了山本的座機,一舉干掉了山本。這說明密碼本的重要性。
電報員在接收到電報的時候,收到的并不是一串文字,而是一串排序不同的符號,這就是摩爾斯電碼。而密碼本的作用就是讓電報員將這串符號和密碼本上進行對照,從而得出文字。密碼機的作用就是將密碼本上每個符號所代表的字母進行打亂,這就是二戰(zhàn)時期的電報加密,被稱為復式替換密碼,其他加密方式還在其中摻雜暗語,例如''盒子''(指傷員或者物資)等。雖然截獲方可以進行''盲猜''的方式破譯,但是這種方式的工程量十分的大,并且敵人也經(jīng)常會定期更換密碼本防止泄露情報。反復''盲猜''的方式無疑是十分耗費精力的,并且對于采取復式替換密碼加密方式的密碼機,這種簡單粗暴的''盲猜''破譯基本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得知了對方密碼機的工作原理,就可以知道對方會如何對符號進行打亂處理,這樣就可以輕易地進行對照得出敵方所傳遞的情報。這里就要講到二戰(zhàn)中的一個實例,那就是恩尼格瑪機。恩尼格瑪機采用的就是所謂的復式替換密碼,主要依靠其內部的''轉子''進行打亂,加密處理。發(fā)送方和接收方都必須各自擁有一臺密碼機,同時按照一樣的程序進行設置,這樣雙方才能進行通訊。德軍的各個部隊對恩尼格瑪機都是不同的設置,并且攔截方想要對其進行破譯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幾乎有幾千萬種可能。
因此盟軍在二戰(zhàn)中對恩尼格碼機的研究項目十分重視。因為只要把恩尼格瑪機研究透了,盟軍也可以像德軍的接收方一樣獲得德軍情報。盟軍最初在1941年獲得了德軍軍用恩尼格瑪密碼機的實機,是由英國海軍在捕獲的德軍潛艇U110上找到的。盟軍隨即組織人員對其進行破解和分析,最終在1943年左右完成了全部工作。加上上文所講的傳輸部分,再結合得知了德軍的密碼加密方式,自1943年開始盟軍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取到德軍情報。這就是如何截獲電報的方式。 (中國集群通信網(wǎng) | 責任編輯:李俊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