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http://www.130131.com):4G技術再革新,SDR支援多種無線電頻段 4G無線通訊涵蓋的頻段眾多,且須向后相容3G/2G技術,造成網路設備與終端使用者裝置極大的設計挑戰(zhàn),因此相關產品開發(fā)商已開始利用軟體定義無線電(SDR)技術簡化硬體配置,并提高支援各種無線電頻段的彈性,以加快多頻多模產品開發(fā)時程。
由于行動裝置的普及,終端消費者往往身上同時配備多臺行動裝置,而這些也都成為現代人必備的生活必需品。這些裝置的增加,亦造就使用者對于通訊流量的需求不斷的往大流量與大頻寬增加,因而無線網路通訊也就由2G延續(xù)到3G,再往今日的4G延伸,而未來的5G規(guī)畫也在各國間展開。
早在1990年代中期,北美地區(qū)就已開始發(fā)展軟體定義無線電(SDR),當時著重在2G的空中介面(Air Interface),但是受限于技術因素,使用者端設備采取SDR開發(fā)的商業(yè)模式并不成功,因此將SDR應用在3G基地臺設備上,也就成為此技術的發(fā)展方向,如此延續(xù)到4G基地臺的開發(fā)上更加被重視。
傳統(tǒng)上,建構一個無線電系統(tǒng)并非易事,它的設計大部分采用類比電路與元件,比如天線、振蕩器、濾波器、訊號放大器、訊號調變及解調變器、多工/解多工器等。此外,采用類比元件的設計不僅造成售價昂貴,制造成本亦無法壓低,往往也需要工程師不斷的調整與測試,才能達到良好的運作方式。如此設計出來的無線系統(tǒng),并無法提供設備在成品完成后的性能可調整或重組(Reconfigurable)能力,造成一旦有須要修改或是系統(tǒng)內部更新時,就必須重新設計與制造,此為影響設計成本最大的原因。
SDR的出現,是希望提供一個可調整或重組能力的無線電硬體解決方案,并利用軟體來加以設定及配置,即可因應不同的使用需求、不同的無線電頻段,提供不同的網路頻寬、不同的無線裝置所需的訊號調變及解調變功能等需求。
Joseph Mitola III教授于1992年所提出的軟體無線電概念,也希望最終能夠達到在軟體無線電的系統(tǒng)架構里面的設備與系統(tǒng),在不離線情況下,能夠達成動態(tài)的調整與設定此系統(tǒng)上無線電訊號的處理模組與各種參數,以因應不同的需求。在目前長程演進計畫(LTE)的基地臺開發(fā)階段上,同樣希望以能夠可調整或重組能力的元件,加速設備的開發(fā)時程,提高營運商的布建彈性。
SDR射頻前端日新月異 自從SDR的想法被提出,相關的功能與運用就被不斷地開發(fā)出來,眾多廠商的產品都宣稱具備SDR功能,這里就介紹主要的功能區(qū)塊。
小型基地臺(Small Cell)射頻前端的SDR可以分為兩個大架構,一個類比射頻訊號的模組,與一個基頻訊號處理的區(qū)塊。目前有許多的廠家推出各自的SDR模組設計,并提供一個測試環(huán)境給工程師快速的參考使用,增加自家晶片的市場占有率,同時也會推廣到開放硬體與軟體論壇,讓更多人可以實際的測試使用,而這些公開的資訊也能夠用來了解SDR的設計架構,以及Small Cell應用上的情況。
由于射頻前端的無線電模組積體電路不斷演進,早期分離式元件組成的射頻收發(fā)器訊號電路,于2000年后已有模組化的方案出現,可以提供制造輸出低功率的小型無線電設備廠商使用。此時類比元件,如類比/數位訊號轉換器與訊號調變及解調變器、還有多工/解多工器等都已整合模組化,使得用于制作前端射頻模組的線路復雜度降低許多。但是要制作多頻多模的產品時,設備商使用的仍然是硬體定義無線電(HDR),利用多層的硬體線路來達成多頻多模的系統(tǒng)需求。
小型基地臺開發(fā)商制作多頻多模產品時,若采用分離式射頻收發(fā)器訊號鏈模組化方案的電路,制作上仍然會導致產品設計時間冗長,且墊高生產成本。所以就有廠商開發(fā)出整合型射頻收發(fā)器,期望能協助開發(fā)廠商簡化產品設計,并縮減整體物料清單(BOM)成本。
對于希望能夠透過同一套硬體平臺,彈性支援各種行動通訊射頻技術的SDR,在基頻訊號處理上是以數位訊號處理器(DSP)與現場可編程閘陣列(FPGA)為主。 SDR基頻訊號處理 DSP/FPGA巧妙各有不同 FPGA和DSP各自適合不同用途,其中采用DSP主要用來實作通訊協定中的訊號處理演算法,提供可進行最佳化的硬體平臺;而FPGA的用途則大都做為膠合邏輯(Glue Logic)來串接鏈路。射頻前端設計架構上,主要系以整合型射頻收發(fā)器晶片外加DSP;或以整合型射頻收發(fā)器晶片,外加上DSP-FPGA晶片架構最為常見。
DSP的采用分為通用型DSP與專用型DSP,專用型DSP一般具有高于通用型DSP的工作效能與速度,且較低的功耗及尺寸。為因應這種需求,相關DSP廠商如德州儀器(TI)與CEVA皆已推出相關商品。而其設計的要點在于小型基地臺上使用的專用DSP,仍保有通用DSP的設計彈性,可執(zhí)行各種不同的通訊演算法,以滿足基地臺營運商對2G、3G、4G等不同通訊技術的需求。
由于專用型DSP在架構上針對通訊應用進行最佳化,因此在運行這類通訊演算法時,會比通用型DSP來得更有效率,如常見的向量處理引擎就是實現LTE通訊的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IMO)功能時,不可或缺的關鍵元件。還有Sidewinder所推出的Small Cell SDR基地臺,亦是采用PicoArray DSP來運行基頻訊號。
具有可重復設定的FPGA一直是通訊電子工業(yè)常常使用的設計方案,而廠商也都推出具有相關設計功能的FPGA晶片,如近年來常常被提及的DSP-FPGA,它針對DSP應用實現最高的系統(tǒng)整合度,并進行最佳化,成為成本敏感的DSP演算法和需要高DSP性能的協同處理的理想選擇,最常被運用在通訊系統(tǒng)的設計上。DSP-FPGA通常的架構都需要有特別的快速傅立葉轉換(FFT)數學運算能力與邏輯處理單元,用以搭配基頻訊號處理時的功能需求,以達成不同演算法所需的運算能力。
目前,類比整合型射頻收發(fā)器產品,有亞德諾(ADI)與Lime Microsystems等射頻晶片廠商所出產的整合型射頻收發(fā)器,均期望以單一顆晶片,即能完成多頻多模的射頻產品設計。
Lime Microsystems所出產的晶片為LMS6002D多頻多標準射頻收發(fā)器,該公司也推出Myriad RF和轉接板,并讓它成為開放硬體計畫(Open Source Hardware Projects)來使用,提供軟體無線電開發(fā)者完成無線通訊應用產品時的解決方案。LMS6002D可以工作在300M?3.8GHz的頻率,提供頻寬可由1.5?28MHz多模組選擇,內包含LNA與PA、RX/TX混合器及濾波器,還有接收端(RX)的GAIN控制與傳送端的輸出功率(Power)控制。此外,12位元的類比數位轉換器(ADC)/數位類比轉換器(DAC),適用在分頻多工(FDD)與分時多工(TDD)兩種工作模式中。
這些整合型射頻收發(fā)器都會接上DSP或是FPGA,以達成軟體無線電的工作硬體,再搭配使用的通訊軟體來完成射頻前端的配置,提供Small Cell極大的布建與工作彈性給設計工程師與營運商,加速產品面市與營運布建時的訊號調整測試工作。
在專為SDR提供整機測試平臺的廠商則有Lyrtech(現為Nutaq),該公司所制作的PicoSDR采用賽靈思的Virtex-6 FPGA。其射頻(RF)支援頻率范圍為300M?3.8GHz,可選擇的頻寬1.5M?28MHz,提供2×2的MIMO與FDD/TDD均能使用的射頻模組,可應用在LTE系統(tǒng)設計上。
另外,也有廠商提供eNB整機開發(fā)完成的軟體,以快速測試小型基地臺開發(fā)商所設計的SDR系統(tǒng),加速設計流程。
實際上,已經有廠家開發(fā)出SDR小型基地臺,如Airspan的Air4Gp Pico Base Station,利用SDR功能使得此基地臺可支援全球微波存取互通介面(WiMAX)與LTE系統(tǒng),還有Octasic所設計的OCTBTS 3000 Miniature SDR Base Station Platform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其他如中興、Alcatel-Lucent、諾基亞通訊(NSN)等廠商皆已有自己的SDR基地臺推出,突顯SDR技術在LTE基地臺開發(fā)上,已經廣泛的被應用。
SDR應用在行動市場遍地開花 過去,使用者或手機/平板端未導入SDR的主因在于相關的技術并未成熟,但時至今日,半導體晶片發(fā)展進步神速,因此如輝達(NVIDIA)近期已推出Tegra 4i處理器結合NVIDIA i500 LTE數據機(Modem)的LTE SDR數據機,開啟SDR技術在手機射頻應用中的第一槍,而市場上也還有二十幾家計畫采用SDR技術發(fā)展處理器的廠商,用以幫助系統(tǒng)廠商改善LTE手機天線的尺寸與耗電量。
采用SDR技術將會加速LTE行動裝置上市開發(fā)時程,并實現全球漫游。而在基地臺端的進展,以目前最熱門的Cloud RAN或是稱作Centralized-RAN(C-RAN)采取的架構,將會打破現有傳統(tǒng)的基地臺以遠端無線電端(RRU)及室內端單元(IDU)組成的無線電系統(tǒng),將兩者之間的固定線路連接功能更動改變,以基頻訊號處理功能模組做虛擬化。利用基頻訊號處理能夠集中處理,進而將IDU集中化,促使未來SDR導入C-RAN系統(tǒng)中。藉由SDR的技術,無線電基地臺能夠靈活支援多種無線電技術的關鍵應用。由此可確認到,未來SDR的發(fā)展將更為迅速,也將更貼近人們的生活中。 4G無線通訊涵蓋的頻段眾多,且須向后相容3G/2G技術,造成網路設備與終端使用者裝置極大的設計挑戰(zhàn),因此相關產品開發(fā)商已開始利用軟體定義無線電(SDR)技術簡化硬體配置,并提高支援各種無線電頻段的彈性,以加快多頻多模產品開發(fā)時程。
由于行動裝置的普及,終端消費者往往身上同時配備多臺行動裝置,而這些也都成為現代人必備的生活必需品。這些裝置的增加,亦造就使用者對于通訊流量的需求不斷的往大流量與大頻寬增加,因而無線網路通訊也就由2G延續(xù)到3G,再往今日的4G延伸,而未來的5G規(guī)畫也在各國間展開。
早在1990年代中期,北美地區(qū)就已開始發(fā)展軟體定義無線電(SDR),當時著重在2G的空中介面(Air Interface),但是受限于技術因素,使用者端設備采取SDR開發(fā)的商業(yè)模式并不成功,因此將SDR應用在3G基地臺設備上,也就成為此技術的發(fā)展方向,如此延續(xù)到4G基地臺的開發(fā)上更加被重視。
傳統(tǒng)上,建構一個無線電系統(tǒng)并非易事,它的設計大部分采用類比電路與元件,比如天線、振蕩器、濾波器、訊號放大器、訊號調變及解調變器、多工/解多工器等。此外,采用類比元件的設計不僅造成售價昂貴,制造成本亦無法壓低,往往也需要工程師不斷的調整與測試,才能達到良好的運作方式。如此設計出來的無線系統(tǒng),并無法提供設備在成品完成后的性能可調整或重組(Reconfigurable)能力,造成一旦有須要修改或是系統(tǒng)內部更新時,就必須重新設計與制造,此為影響設計成本最大的原因。
SDR的出現,是希望提供一個可調整或重組能力的無線電硬體解決方案,并利用軟體來加以設定及配置,即可因應不同的使用需求、不同的無線電頻段,提供不同的網路頻寬、不同的無線裝置所需的訊號調變及解調變功能等需求。
Joseph Mitola III教授于1992年所提出的軟體無線電概念,也希望最終能夠達到在軟體無線電的系統(tǒng)架構里面的設備與系統(tǒng),在不離線情況下,能夠達成動態(tài)的調整與設定此系統(tǒng)上無線電訊號的處理模組與各種參數,以因應不同的需求。在目前長程演進計畫(LTE)的基地臺開發(fā)階段上,同樣希望以能夠可調整或重組能力的元件,加速設備的開發(fā)時程,提高營運商的布建彈性。
SDR射頻前端日新月異 自從SDR的想法被提出,相關的功能與運用就被不斷地開發(fā)出來,眾多廠商的產品都宣稱具備SDR功能,這里就介紹主要的功能區(qū)塊。
小型基地臺(Small Cell)射頻前端的SDR可以分為兩個大架構,一個類比射頻訊號的模組,與一個基頻訊號處理的區(qū)塊。目前有許多的廠家推出各自的SDR模組設計,并提供一個測試環(huán)境給工程師快速的參考使用,增加自家晶片的市場占有率,同時也會推廣到開放硬體與軟體論壇,讓更多人可以實際的測試使用,而這些公開的資訊也能夠用來了解SDR的設計架構,以及Small Cell應用上的情況。
由于射頻前端的無線電模組積體電路不斷演進,早期分離式元件組成的射頻收發(fā)器訊號電路,于2000年后已有模組化的方案出現,可以提供制造輸出低功率的小型無線電設備廠商使用。此時類比元件,如類比/數位訊號轉換器與訊號調變及解調變器、還有多工/解多工器等都已整合模組化,使得用于制作前端射頻模組的線路復雜度降低許多。但是要制作多頻多模的產品時,設備商使用的仍然是硬體定義無線電(HDR),利用多層的硬體線路來達成多頻多模的系統(tǒng)需求。
小型基地臺開發(fā)商制作多頻多模產品時,若采用分離式射頻收發(fā)器訊號鏈模組化方案的電路,制作上仍然會導致產品設計時間冗長,且墊高生產成本。所以就有廠商開發(fā)出整合型射頻收發(fā)器,期望能協助開發(fā)廠商簡化產品設計,并縮減整體物料清單(BOM)成本。
對于希望能夠透過同一套硬體平臺,彈性支援各種行動通訊射頻技術的SDR,在基頻訊號處理上是以數位訊號處理器(DSP)與現場可編程閘陣列(FPGA)為主。 SDR基頻訊號處理 DSP/FPGA巧妙各有不同 FPGA和DSP各自適合不同用途,其中采用DSP主要用來實作通訊協定中的訊號處理演算法,提供可進行最佳化的硬體平臺;而FPGA的用途則大都做為膠合邏輯(Glue Logic)來串接鏈路。射頻前端設計架構上,主要系以整合型射頻收發(fā)器晶片外加DSP;或以整合型射頻收發(fā)器晶片,外加上DSP-FPGA晶片架構最為常見。
DSP的采用分為通用型DSP與專用型DSP,專用型DSP一般具有高于通用型DSP的工作效能與速度,且較低的功耗及尺寸。為因應這種需求,相關DSP廠商如德州儀器(TI)與CEVA皆已推出相關商品。而其設計的要點在于小型基地臺上使用的專用DSP,仍保有通用DSP的設計彈性,可執(zhí)行各種不同的通訊演算法,以滿足基地臺營運商對2G、3G、4G等不同通訊技術的需求。
由于專用型DSP在架構上針對通訊應用進行最佳化,因此在運行這類通訊演算法時,會比通用型DSP來得更有效率,如常見的向量處理引擎就是實現LTE通訊的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IMO)功能時,不可或缺的關鍵元件。還有Sidewinder所推出的Small Cell SDR基地臺,亦是采用PicoArray DSP來運行基頻訊號。
具有可重復設定的FPGA一直是通訊電子工業(yè)常常使用的設計方案,而廠商也都推出具有相關設計功能的FPGA晶片,如近年來常常被提及的DSP-FPGA,它針對DSP應用實現最高的系統(tǒng)整合度,并進行最佳化,成為成本敏感的DSP演算法和需要高DSP性能的協同處理的理想選擇,最常被運用在通訊系統(tǒng)的設計上。DSP-FPGA通常的架構都需要有特別的快速傅立葉轉換(FFT)數學運算能力與邏輯處理單元,用以搭配基頻訊號處理時的功能需求,以達成不同演算法所需的運算能力。
目前,類比整合型射頻收發(fā)器產品,有亞德諾(ADI)與Lime Microsystems等射頻晶片廠商所出產的整合型射頻收發(fā)器,均期望以單一顆晶片,即能完成多頻多模的射頻產品設計。
Lime Microsystems所出產的晶片為LMS6002D多頻多標準射頻收發(fā)器,該公司也推出Myriad RF和轉接板,并讓它成為開放硬體計畫(Open Source Hardware Projects)來使用,提供軟體無線電開發(fā)者完成無線通訊應用產品時的解決方案。LMS6002D可以工作在300M?3.8GHz的頻率,提供頻寬可由1.5?28MHz多模組選擇,內包含LNA與PA、RX/TX混合器及濾波器,還有接收端(RX)的GAIN控制與傳送端的輸出功率(Power)控制。此外,12位元的類比數位轉換器(ADC)/數位類比轉換器(DAC),適用在分頻多工(FDD)與分時多工(TDD)兩種工作模式中。
這些整合型射頻收發(fā)器都會接上DSP或是FPGA,以達成軟體無線電的工作硬體,再搭配使用的通訊軟體來完成射頻前端的配置,提供Small Cell極大的布建與工作彈性給設計工程師與營運商,加速產品面市與營運布建時的訊號調整測試工作。
在專為SDR提供整機測試平臺的廠商則有Lyrtech(現為Nutaq),該公司所制作的PicoSDR采用賽靈思的Virtex-6 FPGA。其射頻(RF)支援頻率范圍為300M?3.8GHz,可選擇的頻寬1.5M?28MHz,提供2×2的MIMO與FDD/TDD均能使用的射頻模組,可應用在LTE系統(tǒng)設計上。
另外,也有廠商提供eNB整機開發(fā)完成的軟體,以快速測試小型基地臺開發(fā)商所設計的SDR系統(tǒng),加速設計流程。
實際上,已經有廠家開發(fā)出SDR小型基地臺,如Airspan的Air4Gp Pico Base Station,利用SDR功能使得此基地臺可支援全球微波存取互通介面(WiMAX)與LTE系統(tǒng),還有Octasic所設計的OCTBTS 3000 Miniature SDR Base Station Platform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其他如中興、Alcatel-Lucent、諾基亞通訊(NSN)等廠商皆已有自己的SDR基地臺推出,突顯SDR技術在LTE基地臺開發(fā)上,已經廣泛的被應用。
SDR應用在行動市場遍地開花 過去,使用者或手機/平板端未導入SDR的主因在于相關的技術并未成熟,但時至今日,半導體晶片發(fā)展進步神速,因此如輝達(NVIDIA)近期已推出Tegra 4i處理器結合NVIDIA i500 LTE數據機(Modem)的LTE SDR數據機,開啟SDR技術在手機射頻應用中的第一槍,而市場上也還有二十幾家計畫采用SDR技術發(fā)展處理器的廠商,用以幫助系統(tǒng)廠商改善LTE手機天線的尺寸與耗電量。
采用SDR技術將會加速LTE行動裝置上市開發(fā)時程,并實現全球漫游。而在基地臺端的進展,以目前最熱門的Cloud RAN或是稱作Centralized-RAN(C-RAN)采取的架構,將會打破現有傳統(tǒng)的基地臺以遠端無線電端(RRU)及室內端單元(IDU)組成的無線電系統(tǒng),將兩者之間的固定線路連接功能更動改變,以基頻訊號處理功能模組做虛擬化。利用基頻訊號處理能夠集中處理,進而將IDU集中化,促使未來SDR導入C-RAN系統(tǒng)中。藉由SDR的技術,無線電基地臺能夠靈活支援多種無線電技術的關鍵應用。由此可確認到,未來SDR的發(fā)展將更為迅速,也將更貼近人們的生活中。 (中國集群通信網 | 責任編輯:李俊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