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http://www.130131.com):Sprint為何關閉350億美元的iDEN業務? 6月30日,美國第三大電信運營商Sprint徹底關閉了旗下Nextel網絡。這意味著Nextel已經價值歸零:停止提供任何服務,并將會把所有設備都斷電回收。2005年,Sprint用35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Nextel。 Nextel的核心是基于iDEN網絡的PTT(Push To Talk)業務,即主叫方只要按一個按鍵,就可以直接向一個或一組人發起通話,而且呼叫即時接通。PTT主要服務于包括政府機構、建筑公司和運輸公司等商業客戶。 2005年被收購時,Nextel還是一塊優質的資產:擁有2000萬用戶;ARPU值比電信行業平均水平高15%左右;用戶離網率在運營商中也是最低的。當時其他美國運營商也試圖推出PTT業務,但都沒有取得成功。 2012年10月,被稱為瘋子的孫正義收購了Sprint70%股份。不過,關閉Nextel并不是瘋子級別的事情,和孫正義也沒有直接的關系。早在2010年,Sprint就宣布計劃關閉這個網絡。
運營成本高
不能賣
時間點 Sprint收購Nextel被很多人看成是一個愚蠢的選擇,從純粹的投資回報率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如此。2008年初,Sprint就宣布注銷收購Nextel及幾家小公司產生的全部約307億美元的商譽。這意味著Sprint當初為收購付出了太高的溢價。 但如果從Sprint自身的生存角度來看,收購Nextel是一個正確的戰略(即使支付了太高的溢價)。當時的Sprint雖然已經是排名第三的美國無線運營商,但與前兩名差距太大,只有通過這種并購式的交易才能迅速擴大自己的規模,在無線運營商的競爭中不被邊緣化。 除了收購時支付了過高的溢價之外,Sprint的問題在于整合過程中的執行不力—從Nextel到Sprint的用戶轉化率只有44%便說明了這一問題。擁有各種有利條件的Sprint竟然在爭奪Nextel用戶的競爭中輸給其他運營商,Sprint顯然無法提供讓用戶更感興趣的產品和服務。這是運營商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而Sprint另一個戰略失敗也加劇了其本身的窘境—其一直押注的4G標準WiMAX一直沒有贏得市場的認可,而晚兩年商用的4G標準LTE卻成為了主流。2010年12月,Sprint成為美國三大運營商中最晚一個推出商用LTE網絡的公司。當軟銀收購Sprint的交易完成后,孫正義稱將向Sprint注資160億美元建設4G LTE網絡。
孫正義在日本市場的策略是大幅增加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銷售,并且提供上網速度更快的無線網絡服務,以提升對無線用戶的吸引力。對于Sprint來說,巨資投入建設LTE網絡又是一個正確的戰略,但最終的成功仍然有賴于其執行力,就像孫正義在日本做的那樣。戰略固然重要,但執行力才能幫助企業真正把錢賺到手。商業就是這樣。 (中國集群通信網 | 責任編輯:陳曉亮) |




